导弹预警卫星主要指用红外探测器和可见光电视摄像机等遥感装置感受导弹发射时尾部喷焰发出的红外辐射,发现敌方弹道导弹发射和飞行方向并发出告警情报的卫星。
预警卫星是伴随核武器和弹道导弹的诞生而出现的一种侦察监视卫星。导弹预警卫星就像是在太空中建造了一座高科技的“烽火台”,它能及时地探测和跟踪敌方弹道导弹的发射情况,使指挥人员有充分的时间组织战略防御或实施反击,已成为导弹防御系统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警卫星上一般还装有核辐射探测器,包括X射线探测器、射线探测器和中子计数器等,也能用于监测大气层内和外层空间所发生的核爆炸事件。
美国自1958年起开始率先研制预警卫星,启动“导弹防御预警系统”计划,又称为“米达斯”计划(MiDAS),并于1960年发射了首颗试验型导弹预警卫星。1994年,美国空军开始研制“天基红外系统”(SBIRS),逐步取代DSP卫星。
2022年8月,美国完成天基红外系统的组网,包括6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4个大椭圆轨道卫星探测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主要负责中纬度地区的导弹预警和防御,大椭圆轨道卫星探测北极地区导弹发射情况,也可执行其它地区红外探测任务。2020年1月,天基红外探测系统曾探测到十几枚伊朗向驻伊拉克美军发射的导弹,并向美军及其伙伴发出预警,这也是SBIRS系统组网运行后的首次实战应用。
与美国相比,苏联的导弹预警卫星计划起步稍晚,研制并部署了“眼睛”和“预报”两型预警卫星。“眼睛”预警卫星部署在大椭圆轨道上,用于监控北美洲际弹道导弹发射。“预报”预警卫星部署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用于监测美国本土及其以外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发射。这两型卫星都是在冷战时期研发,系统功能不稳定,可靠性难以保障。2014年,俄开始研制“穹顶”第三代预警卫星系统,实现全球监视和跟踪弹道导弹发射及飞行弹道的能力。
2013年,美国空军航天司令部发布了《弹性和分布式航天体系》白皮书,开始军用卫星系统的转型,强调强生存能力和分布式体系结构,保障空间安全和稳定。在此转型背景下,美国导弹预警卫星将采用多星、多轨道的部署方式,构建由地球同步轨道、大椭圆极地轨道、近地轨道和中轨道卫星组成的多层预警网络。2023年4月1日,美国成功发射了2颗低轨预警卫星,开始建设下一代天基导弹预警系统。(金赫 焦子原)
学会大咖谈|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魏均民:推动平台建设和集约化发展,向期刊强国迈进
学会大咖谈|中国力学学会冯西桥:发挥学会优势,让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
不断提高设备兼容性、安全性、稳定性,让智能家居真正智能起来,智能家居产业必能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我们消费者尽享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和愉悦。
随着重约1200吨的储罐穹顶升顶就位,我国超大型全“坐地式”液化天然气储罐,宁波“绿能港”三期项目3座2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储罐完成升顶。
日前发布的《青海湖流域生态气象公报(2023)》显示,青海湖2023年年平均水位为3196.6米,较近十年平均上升1.3米。
近年来,武汉加快建设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基层防控、卫生应急保障四大体系,初步建成中心城区15分钟、农村地区30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近日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共同绘制了水稻全景定量蛋白质组图谱。
在科研的广阔天地中,每一位研究者都渴望最先触摸到知识前沿,做揭示未知奥秘的先行者。然而,传统的学术出版流程往往烦琐漫长,导致最新研究成果难以及时分享。而预印本平台作为一个便捷的学术交流空间,以开放、共享、快捷的特征,塑造了数字时代学术交流与传播新方式,有利于加快知识传播、扩大学术影响,日益成为科研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具备极其重大作用。
所谓“预印本”(Preprint),是指科研成果未经同行评议、尚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公开发表之前,作者出于交流和证明优先权等目的,自愿先在学术会议上或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布的科研论文、科技报告等文章。与传统学术论文发表需要同行评议且发表周期很长不同,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术交流模式,预印本具有发表快速、能带来合作新机遇、有助于提升学术影响力、可在与他人的互动分享中改进稿件等优点,因而受到慢慢的变多科研工作者的欢迎。而由于预印本具有迅速传播和共享功能,有利于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利用,预印本平台建设也得到各级政府组织的重视和支持。
第一届陈景润奖29日在京揭晓,山东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教授黄炳荣的“L-函数的矩及其在Rankin-Selberg问题和算术量子混沌中的应用”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聂思安的“仿射Deligne-Lusztig簇的不可约分支”两项成果入选。
从生态环境部29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生态环境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已完成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3400余个,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80%以上;全国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5%以上,农村污水横流状况大幅度减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成效明显。
6月份,青海电网单月发电量为104.97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单月发电量为100.58亿千瓦时,两项指标历史首次双双突破100亿千瓦时大关。其中,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为95.82%,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国家卫健委29日发布2023年度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情况。2023年度参评医院共2062家,县域覆盖率达98.6%。
民营经济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特色所在、活力所在,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民营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关系到社会进步和百姓民生,是推动我们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湿地、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的特点,是很重要的生态环境资源。然而,湿地ECO十分脆弱,一旦受到伤害和破坏,恢复工作可能复杂困难且十分漫长。
2024年英国范堡罗国际航空展26日闭幕。从这届航展能够正常的看到全球航空业的最新趋势:绿色航空技术正引领行业方向,低空经济已加速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始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美国南加州大学科学家利用“基因魔剪”——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将人体免疫细胞B细胞变成体内的微型监测机器和“抗体工厂”,生产专用抗体来摧毁癌细胞或艾滋病病毒。
来自瑞士和美国等国家的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监测了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地球自转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他们都以为,人为造成的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正在不断扰乱地球的自转,导致每日时长(即日长)变长。
能不能采取智能化的办法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早在上世纪80年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开始了小麦赤霉病的监测预警研究,先后建立了小麦赤霉病机理模型和多个经验模型。
全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现场推进会25日在四川省广元市召开。记者在会上获悉,我国将每10年组织并且开展一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适时开展补充调查,掌握资源底数和管理状况,对古树名木建档立卡。
国家航天局25日在京举行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大气环境监视测定卫星、陆地ECO碳监测卫星的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仪式。这两颗卫星投入使用后,将对大气环境与陆地ECO开展监测,为建设美丽中国,有力应对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